
《盛世长安》刘庆柱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刘庆柱
近年来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备受国内外关注,而汉唐长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突出代表,也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集大成。重新认识“地下长安”,不仅要介绍古都长安的历史,还须更加清晰地回望、理解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突出特性”。
《盛世长安》以六十余年考古成果为基,融汇文献之脉络、图像之细节,重现汉唐长安的壮阔图景。从未央宫、大明宫,到坊市、学府、佛寺、道观……这不仅是一部城市的复原图谱,更是一种文明的记忆修复。读长安,不仅是回望盛世,更是理解“何以中国”的钥匙。
汉唐盛世的辉煌,集中体现在其国家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经济管理中心与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汉唐长安上。
通过汉唐长安的历史,可以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这体现在其都城规制思想所蕴含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中”与“中和”这一核心思想。因为人类历史的延续,正是基于正确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如始于汉长安城城门的“一门三道”形制,和战国时代楚国都城湖北江陵“纪南城”的西城墙之北城门与其南城墙的西城门各有三个门道的形制很类似,二者均为“一门三道”,只是“纪南城”并未形成城门定制。
楚国先后是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之一,而楚文化与汉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化“亲缘”,因为汉文化的缔造者实际上就诞生于楚国故地(丰沛),如汉高祖刘邦及其朝廷的重要军政高官萧何、曹参、王陵、审食其、周勃、周亚夫、樊哙、夏侯婴、周昌、任敖等均为楚人。这种文化传承也使得“汉唐盛世”的汉字、汉人、汉族、汉文化圈由此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国。如果人们再看一看都城附近的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乾陵朱雀门外真人大小的60多尊蕃臣石像,可知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被世人称为“天可汗”,这堪称世界史上的奇迹!这是中华文明“和平性”与“包容性”特质的实证。
汉唐长安城的规制,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居中”的理念(如太极宫位于宫城中央,东宫与掖庭宫分布于其东西两侧)。从考古发现来看,至迟在商代都城(洹北商城)的宫城已位于都城中部。此后,略晚于汉长安城的北魏洛阳城的宫城、宋开封城、元明清北京城的都城规制基本继承了汉唐长安城的规制,这也就佐证了中华文明都城规制发展的“连续性”。
汉唐形成的古代都城规制思想延续至元明清。大金王朝海陵王认为“燕京乃天地之中”,因此他建都“燕京”(北京),其都城名为金中都,“中都”之名体现出古代都城“择中建都”、都城之内“择中建宫”、宫城之内“择中建殿”的理念。蒙古族建立的元大都、清代满族建立的清王朝都城北京城,都是例证,这种“国家文化的认同”,更加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国家至上与各民族之凝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形成、深入民心。
(作者刘庆柱,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