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咖啡外景

游客在店里观海喝咖啡。
□融媒体记者 王焰 文/摄
曾经平潭和平村的醉美S湾只有一个模糊的定位点,如今,游客只需导航至“和平咖啡”便能打卡醉美S湾。和平咖啡自“五一”开业以来,这家270平方米的建筑迅速“出圈”,以其纯粹的手冲、敞亮的开放窗和处处有风的空间,成为网红打卡点。这背后,是店主陈云花三年时间“追”一栋房子,花半年时间打磨一个空间的坚持;也是一个关于咖啡、大海、村庄及游客之间真实发生连接而延展开来的文旅故事。

手冲咖啡

陈云(左二)和员工们合照。

小蛋糕

窗外晚霞
窗户变成画框,把风景请进屋
夏季的海风从四面八方吹进和平咖啡奶油色的三层小楼,门前是新种的木槿树和随风起舞的狼尾草。“这里是和平村醉美S湾吗?”一名游客推门走进庭院,指着手机问。穿着亚麻围裙的店员小林笑着说:“没错,这里就是你要找的‘和平’,是村子,也是咖啡馆。”
和平咖啡的房子,是陈云四年前第一次造访和平村时就看上的一栋民宅。那年夏天,他和家人开车经过石牌洋景区,一转弯,刚好看到这栋面朝大海、背靠村落的小楼静静立在高处,三层结构,窗子大、视野开阔。陈云心里立即生出一个念头:如果在这里开一家咖啡馆,一定很好。
咖啡馆的装修,是陈云一手设计的。他用“干净”描述和平咖啡的基调,这种“干净”并非冷冰冰的极简风格,而是黑色、白色与原木色的交织。黑是冷酷的碳黑,白则是略带黄调的暖白,原木色穿插其中,裸露着木头原始肌理的质感,整体看起来温润低调,充满松弛感。
户外花园被精心布置成一个可以呼吸的角落。成排的狼尾草边上,是成片的热带植物,院子四周的护栏是一整圈高约半米的文化石石台,材料是陈云特意从河南拖运来的。黄色与白色文化石以5:3的比例混合堆砌,显得“不过分规整”。“我就喜欢那种不那么整齐、像老房子随手砌出来的感觉。”陈云说。
家具更是陈云的心血。店里的椅子和楼梯都是他用毛刷一层一层刷上的碳黑漆,纹理清晰可见,“一层层刷上去,那种手工的温度才和这个空间合得来。”陈云说,二楼窗边的大木凳,是他请本地木匠老师傅用传统榫卯结构全实木打造的,“没用一颗钉子,卡得紧紧的,坐十年也不会散。顾客和店员都喜欢坐在这里,靠着窗台读书、发呆,或者静静看着窗外”。
建筑的整个空间也被设计为“空气自由流动”的动线,四面迎风。最吸引人的,还是和“画框”一样的窗户。一楼两面原本封闭的墙面被改造成开放式落地窗,光线和风可以自由穿行在空间里,每一扇窗口都对应着不同的风景。一扇又一扇窗像画框一样,将四面八方的景色收进室内。一楼满眼尽是花园和海面,二楼望见远山和村落,三楼能将蜿蜒入海的S湾公路和远方的石牌洋景区尽收眼底。
海天交界和花园绿意间,“每一扇窗都是一个画框”,是陈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种温柔的空间安排,不仅让光和风流动,也让人的心静了下来。在这样的房子里坐下细品一杯咖啡,一切都变得缓慢而惬意。“我并不是在开一家店,而是在安置一个想法。”陈云说,这个想法,慢慢在和平村长出枝丫,也在一个个推门而入的旅人心里,种下了一点微微发热的风景。

咖啡馆窗外就是醉美S湾。
做最简单纯粹的咖啡
每天早上九点,手冲台开始忙碌。磨豆机声响,陈云戴上围裙,不紧不慢地取出天平、滤杯与玻璃水壶,专注地低头称豆、磨粉、烧水。水壶里的热水开始沸腾,他轻巧抬手,细而稳的水柱下,豆粉慢慢鼓起、开裂,蒸汽中隐约浮出果香气。为了呈现手冲咖啡的质地,陈云挑选了轻盈剔透的玻璃杯,让人能一眼看到咖啡液体的色泽流动。
和平咖啡不提供花式饮品,只有简单的美式、拿铁和手冲。五种风味各异的手冲豆构成了和平咖啡的手冲招牌,每一款背后都有一套风味地图。
“危地马拉深烘的豆子,带着香醇的烟熏味,后段还有点可可感,适合习惯深烘的人。”陈云拿出醒好的豆子展示给一位客人看,“如果你喜欢喝浓烈的浓缩咖啡,可以试试这个豆子的手冲,非常有野性。”
另一位喜欢偏酸不刺激口感的女性客人选了来自肯尼亚的豆子。“前段是莓果,中段带有一点花香。”咖啡师娜娜热情介绍道,“这个适合做冰饮,香味会更加突出。”
最特别的咖啡豆是耶加雪菲·孔加G1,也叫红樱桃,是一款世界冠军豆,经过浅烘处理,带有茉莉、柑橘、桃子的香甜,甚至有些淡淡的发酵酒香。来自福州的周小姐第一次尝试这款豆子,她说:“有点像是喝葡萄酒,但没那么醉人。”
经过酱渍水洗处理的蟠桃红,是夏天冰手冲的常客,尾段带清晰的桃子味,酸甜感明快。一位回头客边喝边点头说:“像咬了一口白桃果冻。”
果丁丁是店里点单率最高的一支,酸度适中,风味干净,带有柑橘香味和少量发酵感。“它有点像介于传统和新派之间的味道。”娜娜介绍道,“不喝咖啡的人也能适应它的口味,不容易出错,做得好也能很惊艳。”一杯刚刚冲好的果丁丁被端上桌,透亮的金琥珀色在玻璃杯里微微晃动,杯壁挂有一层极浅的油脂环。
“这些豆子就像不同性格的人,有温柔的,有跳脱的,有复杂深沉的,我们会根据客人当下的心情和偏好,推荐不同的豆子。”陈云笑着说,“我希望他们来到这里,能喝到最纯粹的咖啡。”
从学生时代起,陈云就沉迷于萃取、风味曲线、烘焙程度等专业知识,他在不同咖啡店间工作、游学,也曾开过属于自己的咖啡店,但“总觉得少了一点东西”,直到看到和平村那座旧房子,他突然找到了想象中的“坐下来,专心冲一杯咖啡”的地方。他希望和平咖啡不仅是卖咖啡的地方,更是一个“了解咖啡”的开始。
“我希望让大家对咖啡有一点好奇。如果有一个人因为这杯手冲,开始想了解背后的世界,那这杯咖啡就不只是饮品,而是线头。”陈云说,线头落在和平村,延展开来,就是一个关于味觉,关于风土,也关于人与人之间相遇的故事。

中国台湾作家张晓风(左)来岚采风,在咖啡馆与陈云合照。

手冲咖啡豆
用一杯咖啡,让更多人停留
和平咖啡的名字,不只因和平村而得名,也带着一丝反哺的意味。
在和平咖啡诞生前,这里只是地图上的一个“模糊点”。过去,当游客想要去“和平村醉美S湾公路”时,网上的攻略都千篇一律地教大家导航至“和平村公共厕所”,因为在导航软件中,这是当时唯一明确的导航地标。和平咖啡的出现,让这个“终点”被重新命名,从此,游客只需导航至“和平咖啡”就能打卡醉美S湾。
“在做咖啡馆之前,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能为村子带来什么。现在和平咖啡做起来以后,大家来这附近旅游打卡,便可以搜索‘和平咖啡’了。”陈云笑着说。
这几年,陈云观察到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游客开始从寻求“打卡”转向寻求“停留”,他们不再只看风景,而是追寻一种旅途的节奏和旅行带来的情绪价值。“和平村的环境非常适合慢游,只是缺少让人留下来的空间和理由。它靠海,但没有海滩游乐项目;有S湾公路,但车辆稀少安静。村庄的气质更偏‘路过’而非‘停留’。”和平咖啡就是他给出的解决方案——一个以建筑为媒介、以咖啡为语言、以风景为内容的微型文化场所,也是一个人与村庄之间能真正发生连接的起点。
如今,和平咖啡已成为不少游客手机地图中的标记点,因这杯咖啡,更多人停留在和平村。
57岁的村民林大爷家就住咖啡馆后方的老石厝里。他说,以前很少有年轻人来村子里停留。“五一”之后,每天都有年轻的游客出现在他家门口,“出去散步经常看到很多游客来这里喝咖啡,有的还和我聊几句,问我地里种的是什么菜,住在这里开不开心”。
对于平潭文旅的发展,陈云始终持乐观态度。“这两年,不管是文创还是民宿,都越来越讲‘气质’。”他认为,平潭的特殊之处在于海岛与乡村融合的生活感,“这里有风,有海,有原生态的空间,只要有人愿意留下来认真做一件事,它的故事就会开始。”